2017年4月22日星期六

小師奶理財記(三)-繼續了解自己

知道自己銀行戶口有多少錢嗎?戶口的利息每月有多少呢?手頭上的現金有多少?強積金呢?投資了甚麼類型的基金呢?股票呢?債劵呢?每年收多少股息呢?有多少份保險?保額有多少呢?

銀行戶口:
第一個問題應該不會考起大部人,包括我自己。我大概都可以說得出自己戶口有多少錢,但由於之前沒有好好紀錄支出情況,所以我沒有概念每月大概可以儲到多少錢。而每個月的利息都少得可憐,根本沒有興趣知道戶口的利率有多少。不過因為我一向都有恒生及中銀兩個戶口,雖然我可以說得出每個戶口有多少錢,但實際上「手頭上」有多少現金,我並沒有很清晰的「概念」,比如說如果我今天起開始失業,「手頭上」的現金可以支撐我多久呢?我應該答不上。為了好好掌握自己的現金狀況,我現在每個星期都會記下每個銀行戶口有多少結餘,因而可以計算每個月平均有多少錢,再得知大概每月的利息可以有多少。

強積金:
強積金方面,我自問都不算不聞不問,因為我一路以來都有努力過整合以往五六間公司的強積金戶口。我曾經用過渣打、HSBC、宏利、BCT、中銀保誠的強積金服務,當中BCT及宏利的表現最好,其他的都是蝕錢。只是僅此而已,我並沒有想過要怎樣改善強積金的表現。

但自從立心要管理自己財務狀況後,我就開始記下各戶口的結餘,再計算一路以來的賺蝕,又「的」起心肝比較宏利及BCT兩間強積金公司的表現及服務收費。適逢僱主剛剛更新了強積金公司,BCT是其中一個,而且BCT更提供了比較優惠的服務費折扣,所以我就將所有強積金轉去BCT了。在我研究期間,發現積金局其實有很多有用資訊,只要我們肯花少少時間,就可以有更好的選擇。例如這個收費比較平台:
http://cplatform.mpfa.org.hk/MPFA/tc_chi/index.jsp

我比較了宏利及BCT的恒指指數基金及港股基金的服務收費及表現,發現其實各有千秋,撇除BCT的優惠服務費,其實BCT只是稍微勝出,宏利著實不差呢。

為了更容易掌握強積金的投資情況,我將以往的所有基金轉為三種基金:恒指基金、港元債劵基金以及2040年退休基金。BCT的恒指基金就是買盈富基金,所以看到恒指跌或升就知道是賺還是蝕;港元債劵主要是想買穩定一點,雖然現在因為美息升,債劵價格跌,所以暫時表現不太好;至於2040年退休基金和剛實施的DIS預設投資指示差不多,是懶人選擇,我看這個基金表現不錯,所以就選了它。暫時因為恒指今年首季表現不俗,所以這個組合的回報真的不差,但我已經決定每半年會檢視一次投資組合,看看有沒有需要調整,在網上看過有不少人分享一些簡單的強積金調整策略,值得參詳呢~例如:

【精明理財】MPF預設基金出台 積金達人談部署心得
https://hk.finance.yahoo.com/news/%E3%80%90%E7%B2%BE%E6%98%8E%E7%90%86%E8%B2%A1%E3%80%91mpf%E9%A0%90%E8%A8%AD%E5%9F%BA%E9%87%91%E5%87%BA%E5%8F%B0-%E7%A9%8D%E9%87%91%E9%81%94%E4%BA%BA%E8%AB%87%E9%83%A8%E7%BD%B2%E5%BF%83%E5%BE%97-051209878.html

股票及債券:
一直以來我都有買少少股票,但之前都是抱著賭錢心態,從不做功課去了解那隻股票是否值得去買。有時只是聽取朋友意見,說那隻股票抵買,但為甚麼抵買就從來沒有追究,只是短期地查看股票價格,看到價格從高位滑落就入貨,升了少少就忍不住賣出,有時因為差少少未到想賣出的價位就攬著不放,然後看著它跌到只有買入價的一半才忍痛放手。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兒戲呢!結果當然有蝕無賺。唯一肯定有回報的就是政府發行的iBond,但每次最多只買到兩手,回報有限。總括而言,每年從股票及債劵所得的收入真是少得可憐。

保險:
我一畢業就買了醫療、危疾及人壽保險,因為媽媽的病令我覺得一定要有醫療保障。但我發現買保險常常出現一個情況,就是買的時候聽經紀說得頭頭是道,但現在問我究竟保險保額有多少之類卻說不出來。每年保險經紀都會和我回顧一下我的計劃,說是回顧,其實主要是想勸我再買保險或是升級,多年來我都本著不要被經紀「騙」而沒有加碼或升級,但自從我「開竅」後,我覺得因為通脹,以及巿場上愈來愈多保障更多的保險產品,現在真的有需要檢視我那些十年前買的保險計劃是否還適用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